在居家养老场景中,“怕麻烦、怕打扰、怕无效” 是老年群体最常提及的三大痛点 —— 怕操作复杂用不好智能设备,怕突发状况求助时打扰子女,怕养生调理、健康服务跟不上需求。广东众心邦健康科技有限公司(简称 “众心邦”)创始人兼 CEO 郑晓铃(郑铃子),却将这 “三怕” 转化为产品设计的 “指南针”,以 “不让老人迁就科技,只让科技适配老人” 为核心哲学,带领团队打造出一系列贴合老人需求的产品与服务,让居家养老从 “焦虑重重” 变为 “安心便捷”。
怕麻烦:“减法思维” 砍出适老操作,让科技 “零门槛”
“老人不是不会用科技,是怕麻烦、怕学不会。” 郑晓铃在调研中发现,市面上多数养老智能设备陷入 “功能堆砌” 误区:触屏需要精准点击、菜单需要多级跳转、数据需要手动解读,这些 “麻烦事” 让老人对科技产品望而却步。针对这一痛点,她提出 “减法思维” 设计哲学 —— 砍掉所有非核心功能,只保留老人最需要的 “刚需”,让操作步骤降到最少。
展开剩余77%众心邦的挂脖式平安钟,便是 “减法思维” 的典型实践。郑晓铃带领团队摒弃了传统呼救设备的多按键设计,只保留一个直径 1.5 厘米的凸起实体键:老人无需戴眼镜找按键,无需记忆操作流程,遇到紧急情况只需随手一按,设备便会自动联动子女手机、社区守护站,甚至同步推送老人所在位置。“连我 90 岁的母亲都能一学就会,这才是真的适老。” 郑晓铃曾在产品测试时这样说。
AI 健康手表的设计同样围绕 “减麻烦” 展开。考虑到老人视力退化、手指灵活度下降,郑晓铃团队用 “实体按键 + 语音播报” 替代触屏操作:按一下 “监测键”,设备自动测量心率、血压;数据出来后,无需看屏幕,温和的方言或慢节奏普通话会直接播报结果,还会提醒 “今天血压正常,记得按时喝九体茶”。这种 “不用看、不用记、不用学” 的设计,让超 50 万家庭的老人轻松用上健康监测设备,设备使用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 40%。
怕打扰:“无感联动” 织密安全防线,让求助 “不尴尬”
“老人最怕麻烦子女,就算身体不舒服,也常忍着不说,怕打扰孩子工作。” 郑晓铃对老人的这种心理感同身受,也由此确立了 “无感联动” 的设计思路 —— 让健康守护在 “不打扰” 中完成,既保障老人安全,又维护他们的自尊。
在众心邦的 AI 健康预警系统中,“无感监测” 是核心功能。郑晓铃带领技术团队将智能设备与云端系统打通:AI 健康手表会 24 小时悄悄监测老人的心率、血氧,若数据出现异常,系统不会先惊动老人,而是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推送给社区健康管理师;管理师会先通过后台确认数据,再以 “上门回访” 的名义探望老人,避免直接打电话 “质问式关心” 让老人尴尬。在深圳某社区,72 岁的陈阿姨曾因心率骤升触发预警,健康管理师以 “送食养手册” 为由上门,及时发现她的心脏不适并协助就医,“没让孩子专门跑一趟,也没让我觉得自己是‘负担’,这种方式特别贴心。”
针对 “怕求助打扰子女” 的顾虑,郑晓铃还在平安钟中加入 “分级联动” 机制:老人按下呼救键后,系统会先联系社区守护站,若 10 分钟内无人响应,再自动联系子女。“多数时候,社区就能解决问题,不用麻烦子女来回跑。” 这种设计既减轻了子女的照护压力,也让老人在求助时少了 “愧疚感”,截至目前,众心邦紧急救助中,仅 15% 需要子女直接介入,其余均通过社区服务闭环解决。
怕无效:“精准匹配” 激活食养价值,让服务 “真有用”
“老人愿意尝试养生,但怕花了钱、费了力,最后没效果。” 这是郑晓铃发现的第三大痛点。为此,她将 “精准匹配” 纳入产品设计哲学,推动 “药食同源” 传统智慧与数字科技结合,让养生服务从 “泛泛而谈” 变为 “精准适配”。
众心邦的 AI 舌诊系统,便是 “精准” 的起点。郑晓铃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研发的这套系统,能通过 10 秒舌面扫描,将老人体质分为痰湿、阴虚、肝郁脾虚等 9 种类型,准确率达 98%。系统不会只给 “笼统建议”,而是结合老人的慢性病、饮食偏好生成个性化方案:比如为糖尿病老人推荐低糖版九体膏,为牙口不好的老人推送山药糊食养配方,甚至会提醒 “早上喝效果更好,搭配小米粥最佳”。
为了避免 “方案再好,落地无效”,郑晓铃还构建了 “线上推荐 + 线下跟进” 的闭环。社区健康管理师会根据 AI 生成的食养方案,每月上门回访:查看老人是否按建议调理,根据反馈调整配方 —— 杭州的张阿姨曾因喝不惯原味九体茶,管理师立即联系总部,定制了添加少量桂花的改良版;对行动不便的老人,还会协助配送食养产品。600 例社区跟踪数据显示,这种 “精准匹配 + 持续跟进” 的模式,让老人体质转化周期平均缩短 40%,“吃了真有用” 成为众心邦食养服务最常见的评价。
发布于:四川省招财猫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